最近在看围城,初读时,觉得淡淡的情节发展的很缓慢,开始疑惑故事的真实性,故而上网收集故事的写作背景。
民国二十六年(即一九三七年),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外留学归来的假洋博士方鸿渐,在回国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故事的作者钱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级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几个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有真实性,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故事的男主人公有两个很鲜明的性格特点:一个志大才疏,常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是取材于周围的两个人。鲍小姐却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转捏出来的。赵辛楣是由一个讨人喜爱的男孩子变大的作者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等等。正如钱钟书所说: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而我记得却全是事实。
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拆的七零八落。可是当我逐步阅读这部小说时,并不是发现了真人真事,却是感受到了现实,作者通过现实中人的拼凑点化,创造出小说中生动的人和事。
《围城》中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
绝色佳人
一顾倾城
再顾倾国